内容简介:
本书以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为蓝本进行编写。本书在各章的讲解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各章知识点及模型的创建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共分11章,分别讲解了Pro/ENGINEER
Wildfire 4.0的新增功能、基本操作、绘制草图、基准特征、基础特征、工程特征、高级特征、特征操作、修改模型、模型装配、工程图设计等。其内容涵盖了Pro/ENGINEER的常用功能和操作方法。本书在写作方式上紧贴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的实际操作界面,采用软件中真实的对话框、操控面板、按钮和图标进行讲解,使读者能够准确、直观地学习该软件。
本书可作为机械专业人员的Pro/ENGINEER自学教程和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CAD/CAM等课程的上课或上机教材。
本书所附的光盘中包括书中所有实例和习题的造型文件,以及制作过程的视频文件,本书的电子教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21cn网站下载。
前言
Pro/ENGINEER是美国PTC公司推出的一套从设计到制造的一体化三维设计软件,它的内容涵盖了工业产品从概念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三维模型设计、计算分析、运动学分析、工程图的输出乃至加工成产品的全过程。由于其强大而完美的功能,Pro/ENGINEER几乎成为三维CAD/CAM领域的一面旗帜,是结构设计师和工程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的得力助手。
最新推出的Pro/ENGINEER Wildfire 4.0在原有的3.0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功能,特别强调了设计过程的易用性、高效性和设计人员之间的交互性。本书以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为蓝本进行编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如何利用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的零件造型模块、草图绘制模块、零件装配模块和工程制图模块来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全书共分11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了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功能模块和新增功能,以及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的基本工作环境和常用工作模式,使读者对Pro/ENGINEER有一个基本了解。
第2章介绍了Pro/ENGINEER Wildfire 4.0的基本操作,包括文件操作、视图操作、设置工作环境和鼠标操作等。
第3章主要介绍了绘制平面草图的基本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三维实体建模打下基础。
第4章介绍了基准特征的知识,包括基准平面、基准轴、基准点和基准曲线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提供必要准备。
第5章介绍了基础特征的建模方法,包括拉伸特征、旋转特征、扫描特征和混合特征等常用的建模方法,这些都是建立三维模型的基本方法。
第6章介绍了工程特征的建模方法,包括孔特征、倒角特征、圆角特征等工程特征,这些都是常用的三维建模方法。
第7章介绍了高级特征的建模方法,包括可变剖面扫描、扫描混合、螺旋扫描、局部推拉、圆顶特征、耳唇特征和弯折特征等,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创建外形复杂的三维模型。
第8章介绍了特征操作方面的知识,包括复制特征、镜像特征、阵列特征、重新排序和插入特征,以及零件的简化表示等,掌握这些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创建模型的效率。
第9章介绍了修改模型方面的知识,包括修改特征、修改尺寸、重定义、隐含特征、恢复特征、删除特征和缩放模型等,掌握这些知识可以随时对不合理的模型进行修改。
第10章介绍了模型装配的基础知识,包括装配约束、元件操作和爆炸图等,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将创建的三维模型装配成最终的产品。
第11章介绍了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包括绘图的视图、绘图的标注和绘图的表格等,掌握这些知识可以生成三维模型的工程图,便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交流。
本书在各章讲解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结构安排上有如下特色:
第一部分给出各章需要重点掌握和学习的知识,使读者有效地抓住各章的重点内容;第二部分是各章的基础知识部分,结合一些小例子全面详细地介绍各章常用的操作方法;第三部分是上机操作,结合典型的机械零件对本章的知识进行综合操作练习;最后是练习题,用以巩固和提高读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启发读者对各种造型方法基本原理的思考,促进对Pro/ENGINEER的理解,最终达到掌握和精通Pro/ENGINEER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机械专业人员的Pro/ENGINEER自学教程和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CAD/CAM等课程的上课或上机教材。
本书由梁玲和赵春章执笔编写,此外,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王忠云、徐岩、邹志静、万瑞光、王建顺、孙爱琴、史学孟、王丽先、苏贻亮、肖全钦、崔桂香、鹿敏等同志。在此,编者对以上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深表感谢。由于时间较紧,书中难免有错误与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信箱是huchenhao@263.net。
编者
2007.11
目 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