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简 介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及操作实务,并特别介绍了《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相关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篇(从第一章到第九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概述、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WTO与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篇(从第十章到第十九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货物的标的、贸易术语和商品的价格、国际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收付、商品的检验、争议的处理、交易磋商和合同成立、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方式。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本章小结、重要概念和复习思考题。理论篇配有阅读专栏,实务篇配有案例分析,最后附有常用单证。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广大经济贸易工作者作为学习参考用书。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国际贸易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贸易方式也有了许多新的发展。21世纪初,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对既有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国际物流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也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等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教学对教材的选择也有了新的要求。 本书依照教育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根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Incoterms 201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商务部外销员考试大纲、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大纲和全国外贸跟单员培训认证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将知识、能力、素养培养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本书围绕着外贸业务流程及外贸业务中主要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信用证业务、出口业务、进口业务和善后业务等7章。教材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充分调研企业对外贸业务人员岗位知识及能力的要求,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框架设计的研讨。教材采用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流程,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市场调研方法与途径、国际贸易术语与报价、合同基本知识、信用证基础知识、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商品检验报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寻找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合同条款制定、签订合同、办理信用证业务、出口业务操作、进口业务操作、善后业务操作等业务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外贸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教材中设计了双语贸易术语,便于提高学生外贸英语能力,为后续的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提供教学指导和参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堂训练的需要,实现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 本教材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需要,按照外贸业务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学习内容,以业务流程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以工作任务、工作实例为导向实行教学任务驱动。本教材重视业务流程中的外贸基础教学,强化工作实例、任务训练模块,增加了业务案例讨论、拓展学习资源、技能训练模块。 特色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符合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商务英语、国际物流等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要求。 特色二:以业务流程为框架。本教材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外贸业务工作的流程为框架,学习单元设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业务案例分享外贸业务经验。 特色三:以能力素养为主线。通过外贸业务工作实例的训练、工作任务的完成、角色的扮演,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技能目标与职业素质目标并举,培养“准外贸职业人”。 特色四:以职业发展为背景。每个学习情境设置拓展学习资源,包括相关链接与中英对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本书编写人员有章艳华、张凤芹、梁会君、冯炜雯,其中,章艳华负责全书框架设计,拟定编写大纲,负责全书统稿。各章节具体分工为:张凤芹编写第1、5章,章艳华编写第2、3、4章,梁会君编写第6、7章。冯炜雯负责本书部分案例的编写,教材校稿工作。 本书的编写参阅了国内很多同行的着作,得到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许翎女士、淮安大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徐旭总经理、江苏伯特进出口有限公司刘义涛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淮安分行国际业务处李怡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碍于作者的水平,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地希望读者和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期更加充实和完善。 编 者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