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加剧了我国对各种能源的依赖。当能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性敏感问题时,如何清楚地认识中国能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能源发展战略的选择、能源政策措施的制定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以此为初衷,本书首先针对公众熟悉的传统能源,例如煤、石油、电力、天然气等在我国的现状以及目前相关前沿讨论作出详细介绍和分析。其次本书对当今能源新兴领域也做了尽可能多的介绍和分析。例如对低碳经济、碳税、能源合同需求侧管理等能源领域最前沿问题作出详细分析和阐述,力求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映中国能源发展问题。希望为经济学者、工作在能源领域第一线的实践者和政府的能源政策当局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能源发展信息。
前言 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快,能源需求增长快且刚性增长。对比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虽然有能源稀缺程度、环境空间、技术水平等等的不同,但是,目前中国的许多经济发展问题,如高耗能、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增长、重工化经济结构、能源效率低等等,都是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基本特征,符合阶段性发展的基本规律性。 处于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格局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需要应对的问题应该也差不多。应该说,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经济低碳转型问题。然而,目前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比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说明,中国的碳减排目标与其他国家不同,是与GDP相联系,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前提的。 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约束除了能源稀缺、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石油对外依存),还必须应对低碳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成本。能源成本是中国现阶段发展清洁能源的一个关键障碍。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廉价能源为支撑,减轻社会负担也需要廉价能源。煤炭最便宜,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最多。以煤为主是中国能源和电力结构的主要特征,煤炭的资源和价格优势使其成为首选。无论如何具有争议,便宜煤就有便宜的电价,有竞争力就能提供就业,电价不涨就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中国现阶段粗放经济也说明了节能的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要求能源成本不能大幅度增加,而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将大规模提高能源成本,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调高电价的难度,所以,相比之下,节能比较便宜可行。 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增长速度,估计2015年石油依存度可能达到65%,超过目前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由于国内石油产能的限制,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只能是越来越高,而且升高的速度很快,直接威胁中国能源安全。如果无法有效抑制石油需求,就必须寻找石油替代,石油“走出去”只能是一个补充。如果能源结构既定,石油替代对碳排放没有减缓作用,但是,石油替代(如电动汽车)的确提供了通过能源结构改变,减少碳排放的机会。因此,中国现阶段低碳经济转型的低碳战略应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积极寻找石油替代。 低碳时代来临,低碳今后对整个全球经济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以往的经济全球化通过贸易和投资把全球经济绑在一起,各国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各取所需,共同富裕。进入WTO,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经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我们得以利用先进技术和外资,通过外贸,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而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中国的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也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快速恶化。贸易和投资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常常以不发达国家的加速污染为代价。由于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对环境需求也就不同。在开放性国际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可以 “在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污染产品,在高收入国家消费这些产品”。目前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关系基本如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污染排放的可行性在于污染物的影响是当地的。 二氧化碳的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的排放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排放量是有区别的。在发达国家做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两个单位排放。这样,将该产品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将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如果不兼顾不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能源效率,全球贸易可能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低碳全球化将通过低碳减排考虑,将所有的国家绑在一起,这也意味着今后的贸易保护可以打着低碳发展的旗号。低碳的全球化可能影响今后的贸易全球化,从而影响全球的产业格局,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 纵然,能源问题显著的重要性以及受到关注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真正解决能源问题、建设能源制度、合理制定能源规划都需要专门的能源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经济学无法与其他历史悠久的社会学科相比,在我国能源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本书是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CCEER)继《2006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之后,又一部详细分析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实时关注当今能源发展动态,透析当今能源热点问题的专著。与此同时,CCEER除了在国内外权威经济类学术期刊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外,还相继推出了《现代能源经济学》、《中国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选择》、《高级能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能源政策思考》等系列专著和教材,以及即将出版的《能源金融》都填补了国内能源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书区别于以往的能源类相关书籍,对低碳经济、碳税、能源合同需求侧管理等能源领域的新兴问题都做了详细地分析和阐述,力求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映中国能源发展问题。希望为能源经济学者、工作在能源领域第一线的实践者,以及社会各界对能源问题与政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特别是为能源政策当局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能源发展信息,更好地认清能源发展现状。 本书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冯霞、吴边好、邓思齐、刘霞、张国梁、孔庆宝、洪东升、胡明明、赵松渊等硕士研究生参与了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深表感谢。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所有教师、科研人员、行政人员、研究生为本书编写提供了诸多帮助。黄光晓、杜立民、房树琼、张群洪四位博士后详细阅读了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我们深知所做的努力还不够,不足之处,望读者指正。 林伯强,厦门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