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简 介本书以最新的UG NX 6版本为基础,全面详细地介绍了UG数控编程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其中包括数控加工基础知识、UG NX CAM应用基础、平面铣、型腔铣、等高轮廓铣、固定轴曲面轮廓铣、点位加工、车削加工和后处理等内容。本书以教学模式作为编写思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添加了丰富的一线工程实例讲解,实用性和新颖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正在学习UG NX 6软件,特别是学习CAM技术的用户参考使用。
数控机床是一种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检测技术及液压气动技术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设备。数控机床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国防及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1世纪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数控技术的竞争,也就是数控技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制造向中国转移的发展趋势,对数控加工技术的需求必将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人才市场急需既懂得数控加工技术,又熟悉CAD/CAM软件的专业人才。 Unigraphics(简称UG)软件是集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和制造)于一体的三维参数化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造船、通用机械和电子等工业领域。作为UG公司提供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中面向产品开发领域的旗舰产品的最新版本,UG NX 6提供了一套集成的、全面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一套集合最先进的技术和一流实践经验的解决方案用于产品设计、分析及制造。 UG NX 6是构建于最新的体系结构——NX体系结构基础之上的最新版本,这是一个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新体系结构,是UG公司同其主要客户一起设计开发出来的,支持完整的产品工程,具备强大的建模、分析、加工和仿真功能。 数控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门类,但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为了给初学者提供一本内容翔实权威的UG NX 6数控加工技术参考书和工具书,我们组织了相关领域的老师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精心筹划、编写了此书。全书理论和实践指导并重,全面而又凝练地讲解了UG CAM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同时又有来自于一线工程实践的案例讲解。全书在体例编排上既遵从读者的认知规律,又充分考虑案例应用中重点问题的操作方法,书中无论是对软件相关概念、使用方法的介绍,还是对软件应用技巧的见解,都融合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具体地讲,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 图解操作,清晰直观。 ● 图文并茂,脉络清晰。 ● 概念清晰,权威经典。 ● 实例引导,通俗易懂。 ● 学练结合,注重实践。 本书分为10章,编写时采用先讲解各个应用模块的操作功能,再根据具体实例讲述各种加工应用的思路。 第1章简单介绍数控加工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控加工坐标系、数控加工编程基础和数控加工工艺规划等。 第2章介绍UG NX 6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工环境设置、操作的创建和加工参数的相关设置等。 第3章介绍平面铣加工,包括平面铣操作的创建步骤、几何体定义和参数的设置等。 第4章讲述型腔铣加工,包括型腔铣操作的加工几何体、切削深度和切削参数等。 第5章介绍插铣加工,包括插铣操作的创建步骤、切削参数和插铣层等。 第6章介绍点位加工,包括点位加工的几何体定义、刀具的创建、刀轨的优化和操作的创建步骤等。 第7章介绍线切割加工,包括线切割加工几何体、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等。 第8章介绍固定轴曲面轮廓铣加工,包括固定轴曲面轮廓铣加工创建的一般步骤、常用驱动方法、切削参数设置和投影矢量等。 第9章介绍车削加工,包括粗车、精车、车槽、中心孔、螺纹加工等。 第10章介绍综合仿真与校验的方法、后处理技术和综合实例。 本书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各章学时分配见下表(供参考): 学时分配建议表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 讲授 实验 机动 第1章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 3 2 1 第2章 UG NX 6基础知识及CAM操作基础 7 5 2 第3章 平面铣加工技术 12 6 4 2 第4章 型腔铣加工技术 8 4 2 2 第5章 插铣加工 3 2 1 第6章 点位加工 6 4 2 第7章 线切割加工 5 3 2 第8章 固定轴曲面轮廓铣加工 10 6 4 第9章 车削加工 12 6 4 2 第10章 综合仿真校验与后置处理 6 4 2 合计 72 42 24 6 本书实例典型、内容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章不仅详细介绍了实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还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供读者学习使用,读者只需按照书中介绍的步骤一步步地实际操作,就能完全掌握本书的内容。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正在学习UG NX 6软件,特别是学习CAM技术的用户参考使用。 本书配有教学课件,以方便教学。本书由付红伟、王爽和张海英主编,其中第一、三、五、六章由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张海英老师执笔。参与编写的还有贾东永、王峰、周文兵、黄东、何明开、章占军、王庆春、杨大伟、李伟、许小荣等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力图使本书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但由于水平有限,如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的E-mail地址:srmbit@.cn 服务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编 者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