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兰裔美国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科普作家和文学家。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的著作陆续被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翻译者把这个荷兰名字汉化为“房龙”。此后,这个名字为我国读者所熟悉,流传下来。 房龙1882年1月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时对历史、地理、船舶、绘画和音乐感兴趣,这种兴趣终其生也未放弃。10岁时立志要当一名历史学家。父亲对他专横偏粗暴,而母亲却百般溺爱。从8岁起,房龙先后进入一些著名的寄宿制学校,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和英文,他的才智有迅速发展。1902年,20岁的房龙来到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并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课程。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房龙求学前后,当过编辑、记者、播音员,也先后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房龙多才多艺,能用十种文字写作和与人交流,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所有插图全部出自他自己手笔。 1913年,房龙编著并出版了第一本历史书《荷兰共和国的衰亡》,虽然销路一般,但受到书评界的赞扬。1920年圣诞节期间,房龙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古代的人》,这是一部带插图的通俗历史读本,市场反应良好。经过知识、阅历、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积累,房龙于1921年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历史著作《人类的故事》,并一举成名,从此,房龙迎来了他创作丰收期。之后,房龙陆续出版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美国的故事》、《房龙地理》(《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艺术》、《宽容》、《与世界伟人谈心》、《伦勃朗传》、《太平洋的故事》等二十多部著作。房龙的作品在当时可谓饮誉世界,荷兰、德国、法国、瑞典、丹麦、芬兰、挪威、日本、印度、苏联、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希腊等国都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房龙的主要作品几乎被同步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房龙深入浅出的通俗文风和百科全书般的渊博知识,对与之同时代的中国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是房龙的文风正好适合于当时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生活化的白话文,房龙的书也为中国求知者提供了关于人类和自然的启蒙知识;另一方面,房龙的写作技巧也给中国当时的作家以很多启发。历史学家和著名报人曹聚仁回忆说,20世纪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我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郁达夫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房龙的作品重新被发现,且被逐步引进。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兴起“房龙热”,房龙的作品再次受到读者的青睐,这是因为他的著作特别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心理气象:务实进取的时代,读书趋向于知识性、趣味性。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房龙著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中英文对照版。而其中的中英文对照读本比较受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而从英文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的学习资料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房龙系列著作中的经典,其中包括《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宽容》和《太平洋的故事》,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简洁、精练、明快的风格。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这些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他摈弃了深奥理论,却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体系,他的论述主要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科学、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房龙毕生持人文主义立场,在有的问题上不免有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同时,由于他是生活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作家,其思想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比如在他的《房龙地理》一书中错误地将西藏放到“中亚高地”这一章,而不是“中国”这一章来讲述,又比如他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解释日本近代侵略行为,希望读者朋友阅读这些著作时能够甄别。 本书主要内容由纪飞、刘乃亚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王勋、赵雪、左新杲、黄福成、冯洁、徐鑫、马启龙、王业伟、王旭敏、陈楠、王多多、邵舒丽、周丽萍、王晓旭、李永振、孟宪行、熊红华、胡国平、熊建国、徐平国、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一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我们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