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呼声越来越高,低碳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与“十一五”相比,我国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快速且刚性增长,对传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与传统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转型必须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积极转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积极寻找传统能源替代,将是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战略。低碳转型不仅仅涉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更重要的是低碳将成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新能源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与推广、低碳出行甚至是老百姓的低碳生活方式,都将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出发,本书选择以低碳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国内外涉及到低碳的理念、外延、内涵、先进低碳技术等问题。本书首先对全国以及10个代表省份未来10年伴随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进行分析与展望;之后,针对低碳相关的8个热点专题分别展开详细讨论,包括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模式、低碳物流、低碳能源、低碳政策工具以及各国低碳经济发展与政策对比;最后,在附录部分分列了20条2010年中国能源发展重要事件,并提供了大量我国能源发展领域的相关数据。本书力求为广大读者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对低碳转型的相关问题做出及时、深刻、全面的阐述。
前言 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而言,“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二者的经济增长走势与能源格局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需要应对的问题也大致相同。当然,二者也是存在差别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问题。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低碳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如何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对于我国而言,极为重要的是,怎样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把握低碳发展之间找到未来的平衡点。 鉴于国内对传统能源的需求旺盛以及国内产能的限制,我国传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只能越来越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向低碳社会转型,必须是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趋势恐怕短期内无法改变,我国必须寻找传统能源的替代。在积极转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积极寻找传统能源替代,将是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战略。 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排放是没有区别的。而进入WTO,则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经济。因此,我们所面临的低碳时代,将是全球化的低碳时代。我们应当站在低碳全球化的国际视角去看待低碳转型问题,讨论其对整个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低碳全球化如同贸易全球化一样,将世界各国经济捆绑在一起,并影响贸易全球化,进而影响全球的产业格局,这应该是今后低碳全球化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特征。 低碳转型不仅仅涉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更重要的是低碳将成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太阳能产业、风电行业以及先进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都将成为低碳发展背景下的新型热点。当然,低碳经济以及低碳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持。对于老百姓而言,低碳生活是实实在在触摸到的东西。鉴于城市的能源消费远高于农村的能源消费,因此,从城市入手发展低碳社会,是比较有效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低碳城市的构建评估指标都需要经过科学地研究与探讨。交通与物流业在城市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何实现交通与物流业的低碳化,成为重要课题,新能源汽车、新的配送方式以及绿色包装等,都将融入老百姓的低碳生活。 纵然,低碳转型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受关注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要真正解决低碳问题、合理制定低碳转型的配套政策仍需要更多的能源经济学、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我国低碳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技术研发与经济政策的研究更是欠缺不少。为此,我们围绕低碳发展,编写了《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 本报告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CCEER)继《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之后,又一部详细分析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实时关注当今能源发展动态,透析当今能源热点问题的专着。我们选择以低碳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涉及到的低碳理念、低碳外延、低碳内涵、低碳先进低碳技术等问题。CCEER除了在国内外权威能源与经济类学术期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还相继推出了《现代能源经济学》、《中国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选择》、《高级能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能源政策思考》等系列专着和教材,以及即将出版的《能源金融》都填补了国内能源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书区别于以往的能源类相关书籍,在对我国能源形势做出详细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以及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等新兴问题都做了详细地阐述。本书开篇展望了未来10年中国能源需求趋势,并对一次能源结构进行预测,进而测算了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强度与碳强度,结论表明基本完成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需要积极节能并努力发展清洁能源。同时,开篇还对电力需求量及电力结构进行了预测。除了对全国的能源需求展望,本书开篇针对全国东中西部共10个代表性省份,包括传统资源型省份(山西、内蒙)、水电资源较丰富省份(四川、福建)、经济发达省份(广东、浙江)、重工业发达省份(河南、山东)、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华东跨江内陆省份(安徽),进行能源需求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第2章至第9章分别详细分析了与低碳发展相关的热点专题。 第2章从宏观层面入手,介绍了低碳经济产生的自然背景与政治经济背景,给出了低碳经济以及相关低碳产业的定义和内涵。同时还讨论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包括碳捕获与储存产业、太阳能产业、建筑节能产业、LED产业以及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等。除了这些新兴产业之外,还对我国传统产业的低碳化道路给出详细介绍与指导。 第3章从技术角度描述了清洁能源、高效火电发电、碳捕获与储存、能源供应系统等低碳技术的发展。具体而言,第三章从电站类型、发电设备、电站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以及其它形式清洁能源的技术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阐述了包括超临界循环、超超临界循环、循环流化床、天然气联合循环和整体煤气化等高效火电发电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介绍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分别讨论碳捕获、运输、储存等具体的实现过程以及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的问题;此外,第三章还分别从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各种电源互补以及智能电网发展等方面介绍能源供应系统。 第4章针对如何建设低碳城市这一个低碳社会转型中的具体问题做出分析。由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其中包括指标选取的方法与标准、标准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等。随后就低碳城市的规划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就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建筑问题展开具体讨论。 第5章介绍低碳生活模式,将低碳的角度具体深入居民生活,通过对居民能源消费方式以及碳排放特征的阐述,分析了居民消费行为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影响,以及家庭节能行为对于碳减排的作用。随后对减排作用比较显着的绿色出行方式做了详细介绍。除了这些低碳生活模式对居民提出的具体要求之外,第五章还讨论了节能意识以及相配套法律法规。 第6章讨论低碳物流,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低碳物流的发展情况、低碳运输、低碳配送以及绿色包装,具体包括:我国物流运输系统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低碳运输发展方式、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和低碳化选择、物流配送节点建设、物流包装的环境影响以及绿色包装新型材料发展等。 第7章将各国低碳经济发展及政策进行了对比,针对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等)在节能减排,尤其是碳交易、碳税和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并借鉴其低碳经济政策,从中认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应对策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第8章关注低碳政策工具,对低碳发展所需的配套政策工具(碳交易、碳税和清洁发展机制)做出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碳排放交易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以及全球发展现状;清洁发展机制的经济学原理、分类方法、国际国内发展现状以及低碳金融模式;碳税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国碳税政策的比较。 第9章分析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与传统含碳的化石能源相对应的能源形式。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背景的介绍,第九章具体阐析了低碳能源的内涵、资源储量和分布、发展现状等。更重要的是,报告进一步对低碳能源的经济性做出评估,随后对传统能源的低碳化道路指明方向。 此外,本书还在附录部分分列了50条2010年中国能源发展重要事件,并提供了大量我国能源发展领域的相关数据,供有兴趣的读者特别是能源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查询阅读。本报告力求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能源发展问题,希望为能源经济学者、工作在能源领域第一线的实践者,社会各界对能源问题与政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特别是为能源政策当局提供准确、及时的能源发展信息,更好地认清能源发展现状。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获得教育部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该项目的申请和成功得到了厦门大学社科处的大力协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申报工作从2010年6月份开始,经过组织专家严格评审,一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10所高校13个项目最终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是教育部为鼓励高等学校组建研究团队,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及时向党和各级政府,以及重要行业与领域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以进一步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而设立的,三年为一资助评估周期。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系列原来是每两年一期,从2006年开始,已经由清华出版社等出版发行了《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今后,《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将更改为突出专题的年度报告。未来三年计划分别为:《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低碳发展》、《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2——能源价格改革》、《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3——能源政策》。目前《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2——能源价格改革》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该系列报告全面涉及能源、环境、气候等热门话题,目的是为广大公众传播能源经济和环境知识,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数据和前沿的理念,还为能源环境决策者制定能源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和理性参考。《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旗舰报告,凝结了中心历年来以多种形式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在业界和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书还受到新华都商学院的资助,以及新华都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院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本书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中心的孙传旺、孔庆宝、刘霞、刘江华、李雪慧、王婷、张立、伍亚、张国梁、欧阳晓灵、谢春萍、杨莉莎、黄惠敏、欧阳仪、李铁楠、李威、王苗苗、王业、林阳衍、刘艺、吴磊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了编写。特别感谢孙传旺、孔庆宝和刘霞所作的大量组织和协调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深表感谢。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所有教师、科研人员、行政人员、研究生为本书编写提供了诸多帮助。我们深知所做努力总是不够,不足之处,望读者指正。 林伯强,厦门 2011年8月